正處房貸、保險、教育、生活都須兼顧的時期,
要找到適合的理財方式,是現在的課題。
其中書中分享的保險觀念滿好的,在這將它記錄下來。
理財愈早開始愈好
學看財經新聞,掌握國內外趨勢消息
工商時報
經濟日報
晨星Morningstar
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IMF
指數資訊網站 StockQ
經濟指標數據網站Stock-AI
中國 的 華爾街見聞
中華經濟研究院
國發會
規劃全家保單 先求基礎保障再加強重點
作者本身會提到會買的保單有兩個重點,一個是壽險,也就是身後能拿到的錢,
如果真的發生意外,還可以支應家中的負債(房貸)並且照顧孩子:
另一個重點是醫療險,可以減輕家人的經濟負擔。
正確的保險觀念是「用合理的保費,買到最好的保障」,
而這種條件的保單,通常繳出去的保險費都沒有還本的條件,所以有些標榜「還本」的壽險或是意外險,
保障很低,但是保費極高,這類都不考慮。
拉高夫妻壽險,全家人買齊醫療保障
每個家庭的預算都有限,要存子女教育金、要付房貸,所以小孩的保險規劃上,壽險保額不高,
但是小孩的醫療費有可能成為我們的負擔,因此醫療險是重點。
相對,身為家庭經濟支柱的,壽險保額必須拉高。
保障全家的防癌險之後,作者與先生各買了保額100萬的終身壽險。
100萬元當作棺材綽綽有餘,保費則用10年的時間繳完。
終身壽險的部分夠了,但還有孩子以及房貸的壓力,所以不足的部分,用定期壽險補足。
定期壽險保額做到終身壽險的10倍,必可以買到1,000萬,若還沒還清房貸就發生意外,
這筆錢足以繳付剩餘的房貸,也能照顧孩子到成人,這樣也就夠了。
做好壽險規劃之後,接著就是醫療全險,包括日額型、實支實付、重大疾病險,全家人都買齊了。
在孩子的部分,只要預算充裕,建議醫療險的部分以終身為主。
因為孩子的保費便宜,而他最可能使用醫療險的年歲會落在60歲後,
所以終身型比較適用,算是送給孩子的禮物。
用孩子名義買年金險,減輕孩子奉養父母負擔
作者以孩子名義買了一張年金險,共減240萬,分6年繳,第2年開始每年領六萬元,可以領到99歲。
為未來支出預先做準備
及時行樂沒什麼不對,但要適當分配比重,否則年輕時一心想著玩樂,大把的金錢都拿去旅遊,
萬一從旅遊中又得不到真正的生體驗,只是浪費時間與金錢這兩樣最寶貴的東西!
等到年紀漸長,想要追回逝去的時間與金錢,絕對氣喘呼呼。
每個間斷該負擔的責任本來就不同,打拼時好好打拼,該休息時才能真正放鬆。
從定時定額買基金做起,累積資金池
在基金的這樣工具上,一定是以定時定額做開端,可能需要2~3年的時間,
才會見到適合的停利點,這時停利出場再去買另一檔基金,就是基金養基金的概念。
慢慢的,你會發現你的基金投資組合變得很完整,全世界都買齊了。
又或者,定時定額贖回的錢可以去買配息的債卷型基金。
選購基金必做行前準備
靠2招進階投資策略,加快累積資產
當定時定額一段時間,單擋基金已累積到一定部位時,隨市場波動可能月到兩種狀況:
一、市場走多頭、持有基金已達停利點
基金養基金
利用第一檔基金的本利和,作為第二檔基金的投資本金。
方法為一檔基金扣款至少36個月,約能參與一次景氣循環。
在獲利約10%時停利全部贖回,將本利和再拆成36個月,定時定額買進另一檔基金,
原基金仍持續以新資金扣款,如此即能同時投資兩檔基金。
二、市場轉空、持有基金出現虧損
定率加碼法
當定時定額基金出現帳面虧損,跌到設定的報酬率,便投入固定比率的新資金,
以平均整體投資成本。例如定時定額累積報酬率達到-25%,
即投入原累積投資金額的1/3,注意此方法必須仔細評估個人資金能力。
以上兩種策略,詳細介紹分別參閱 <蕭碧燕教你 有錢退休靠基金就對了> 第42頁、236頁。